《中国环境报》专访——海洋环保 NGO 蓝丝带的成长密码

近年来,我国海洋生态文明建设持续推进,各领域成果丰硕。成绩的背后,离不开千千万万海洋生态环保铁军的努力奋斗。不论是持之以恒的污染防治攻坚,还是潜移默化的海洋意识教育,他们始终保持昂扬斗志,在风浪磨砺之中,攻坚克难、凝心聚力,为守护祖国的碧海银滩贡献力量。

2021年9月19日,在第36届“国际海滩清洁日”之际,由中国生态文明研究与促进会、上汽通用汽车有限公司联合主办,“绿动未来”环保公益平台承办,蓝丝带海洋保护协会等协办的“为蓝行动”环保公益活动在山东威海举办。来自全国各地的百余位“绿动未来”志愿者,通过海岸清洁行动守护威海岸线,并种下1000棵海岸带修复植物,落成首片“绿动未来”护海爱心林,在助力海洋生态建设的同时,积极拓展海洋环保公益的范围。本报今年与“绿动未来”环保公益平台联合策划推出“党徽照耀生态环保铁军”系列专题,反映各条战线生态环保铁军的先进事迹。此次为第四篇,介绍环保NGO的奋进历程。

 


你见过真实的海洋吗?2021年初秋的一天下午,在山东威海南海新区一个滨海酒店的大堂,蓝丝带海洋保护协会副会长刘江燕说起自己曾经看过的科学报道,“如果以现在每年约有800万吨塑料垃圾进入海洋的速度计算,2050年海洋中塑料的重量将超过所有鱼类的重量。你想象一下海里一半是鱼,另一半全是塑料垃圾,那些海洋生物的生存环境得多么恶劣艰难啊。”

 

我国是地球上生物种类最丰富的国家之一,而在全球塑料垃圾最多的十条河中,中国的河流占了其中六条。许多爱海护海的人不忍心让海洋生物的生存环境变得触目惊心,为守护蔚蓝海岸贡献了自己的力量,志愿者们走到一起,和非政府组织一起行动着,蓝丝带海洋保护协会也是其中一员。这个由当年从内陆投入海南建设的企业家们自发成立的民间公益组织,协会创始会长孙冬、现任会长郑文春都是关注环境、热爱海洋、建设海南的企业家。一开始的环保志愿活动是由企业员工和游客们一起完成的,“当时,社会公众对公益组织的认识还停留在下乡扶贫、抢险救灾一类的,对生态环境保护类并不了解,也会产生很多质疑声,甚至被当作骗子。”

 

现如今,蓝丝带海洋保护协会已经有了不小的影响力,这也是刘江燕最大的收获,“所谓‘丝带’其实就是作为纽带,把科研机构、政府、专家学者、社会组织、企业、高校以及普通受众都系到一起,提供一个可以与社会各界携手努力的平台,发挥各自的优势和力量,努力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要做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就要先走近与大海生活最紧密的邻居——祖祖辈辈以打鱼为生的渔民。2013年,蓝丝带海洋保护协会在海南省三亚市梅联村开始进行综合环境治理、海洋生物多样性保护以及渔民生计转型探索,一方面是号

召社会志愿者的力量清理历史垃圾,另一方面要挨家挨户普及健康卫生的生活方式和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性,以实现垃圾减量。同时,引导渔民改变渔业作业模式,推进休渔期的落实;呼吁渔民更换渔具,用大眼渔网替换小眼渔网;引进民宿旅游试点,培训渔民开展休闲康养旅游产业。

 

刘江燕介绍道:“我们邀请酒店、旅游行业资深人士,前来为渔民们如何开民宿、经营民宿和做好服务进行培训,现在梅联村已经是海南省的‘网红村’,家家户户都开民宿。这个项目还入选了全国‘四个100’最佳志愿者服务项目,也真正实现了产业升级和生态修复。”有了这项成功试点案例的经验,随后七八年时间,蓝丝带又在海南儋州老市村、三亚滕海村和山东威海靖子社区等地展开试点推进。在近几年的渔业社区工作中,蓝丝带一致秉承“影响和培养社区居民由‘环境的消费者’转变为‘环境的保护者’、由‘要我保护’转变为‘我要保护’这种内驱力的挖掘和内生力的建造。”

 

水野生物救护知识的科普是蓝丝带协会海洋保护科普的重要工作内容。渔民为重点科普对象,比如当渔民具备了初级救护知识,在海滩上看到搁浅的海洋生物就能够及时展开救助,不会错过最佳救援时间。渔民也是海洋保护最密切的受益者。同时,他们可以凭借世世代代累积下来的经验为相关科研人员及机构更全面地保护海洋生物多样性提供宝贵的一手资料,正如李波所说,“高手在民间,渔民就是我们最好的老师。”

 

一路走来,让蓝丝带的资深志愿者李波感到最有成就感的事,就是看到越来越多的人愿意参与到援助活动中,有希望可以把对海洋的保护传承下去,他见过太多人在中途选择离开,真正可以做到持之以恒、坚持到底的人,少之又少。“2011 

年,我带着来自各大院校和社会的海洋环保志愿者队伍到三亚一些非常危险的海岸死角清理漂浮垃圾,37名志愿者里没有一个人叫苦喊累或者感到恐惧,大家很有凝聚力没人掉队,这次活动让我印象特别深刻。”许多年过去,志愿者们主动担当、积极作为,整个海南岛海底和海岸线上的垃圾正在逐渐减少,李波感到十分欣慰。

 

刘江燕说起海洋生态环境保护,娓娓道来:“红树林、珊瑚礁和海草床是三大典型海洋自然生态系统,我们重点做的是珊瑚礁和红树林的保育。和海南省的高等院校专家一起联合申报,对于珊瑚礁的研究和珊瑚礁人工培育的研究,也以组织

社会大众以各种活动的形式组织开展红树林修复活动,种植红树、打卡滨海湿地。我们的红树林,十年前种的那片小林子,现在长得非常好,也都长成成片的树林了。

 

刘江燕说起此次参加“绿动未来”——“为蓝行动”威海站活动,“我们从去年在威海时,就开始关注‘微笑天使’东亚江豚,这是黄海、黄渤海领域的一个旗舰型的物种,是濒危二级保护动物,它的生存数量和生存状况,可以直接反映出黄渤海地区海洋的水质和海洋生态平衡的状态,然后开始联合一些民间组织沿着东亚江豚的生活迁移海域线来监测观察它们的生活状况。我们了解到,当前,东亚江豚现在比较大的威胁在于黄海地区最具规模的是拖网捕捞,很多渔民并不知道海下哪些区域是东亚江豚生活或在繁殖期会经过的,而东亚江豚和哺乳动物一样,也是需要到海面呼吸的,不是一直在海里,在拖网的过程中,如果没有力量到海面呼吸,就会窒息而亡。”

 

据了解,蓝丝带正在发起一个海洋科学教育的公益项目——“海洋卫士学校”。“我们希望开始培养我们的下一代,如果能够让他们从小了解海洋,并在他们探索海洋和保护海洋的路上,能够成为生命中的一个烙印,那么他们就可以从小培

养起保护海洋的意识和习惯。4月,蓝丝带在成都落成了第一家‘海洋卫士学校’,也会把海洋科学知识,包括生物多样性、地理、历史以及海上运动等方面的知识,送到全国更多的学校里,让内陆的孩子通过这个项目真正了解‘海洋到底是怎么回事’‘目前海洋的状况是怎么样’‘如何提高对海洋的保护’,孩子们也可以跟随课堂内容,亲临海边体验和实践,要先做到充分了解,再去亲身体会和经历,只有这样,孩子才会发自内心的保护海洋。”蓝丝带负责人说道。

 

在蓝丝带海洋保护协会十四年的坚守中,党员志愿者发挥了“排头兵”的作用,从老一辈的协会领导,到新一代的青年协会成员,党员的身影跳动在蔚蓝的海岸线上。刘江燕本身就是一位党龄超过30年的老党员,在每一个人生转折点和一

系列艰难抉择面前,党和国家的号召及需要,成了她坚定面对、勇敢选择的最大动力。

 

在老一代环保志愿者的言传身教之下,一批批年轻人不断加入了蓝丝带的工作团队中。初腾飞,一位年轻帅气的研究生党员,刚从青岛农业大学毕业便全职加入了蓝丝带,成为青岛工作站的负责人。在蓝丝带,像初腾飞这样的年轻志愿者目前已经占到70%左右,生态文明建设的接力棒正在有序传承。

 

蓝丝带能十四年如一日的坚守,主要依靠和源于持续生命力的延续。丝带就是纽带,把科研机构、政府、专家学者、社会组织、企业、高校以及普通受众多都系在一起,提供一个可以与社会各界携手努力的平台,发挥各自的优势和力量,努力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蓝丝带将联合相关生态环境企业,共同开展项目合作。用“1+1>2”的手段加大生态环境治理,组织和协调生态环境企业共同实现自身价值和使命担当。这些年的发展也少不了政府的理解和支持,蓝丝带作为沟通桥梁,将政府环保意愿和社会需求相结合,替政府机关排忧解难,分担责任,企业发挥纽带作用。

 

今年正值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百年征程波澜壮阔,百年初心历久弥坚。“党建带团建、团建促党建”,强化党建引领凝聚奋进力量,推动业务能力的提升,立足本职工作,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坚定不移地跟随党的脚步、听党指挥,使得蓝丝带的公益事业得以传承。

 

NGO的发展已经度过了时代瓶期,需要延伸环保服务链条和社会服务功能。刘江燕充满信心地说:“未来,NGO的战略路线和发展方向将更加多元化,业务布局不再仅限于宣传生态环境保护,将扩宽监测治理、生态资源保育、宣传教育、管网建设等新领域。NGO也会和企业、环保公益平台加深合作,当今企业也注意到自身公共产品的价值和社会责任,公众对企业的选择也会考虑其可持续发展力,这也意味着社会环境治理不断在优化和健全。未来,两种平台的合作将会是生态环境治理能力和治理体系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保护海洋就是保护我们自己,欢迎加入我们的志愿者队伍 , 益起守护那片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