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东出海记丨兼职清垃圾的“海上愚公”!20条渔船出海日均打捞300公斤垃圾

在青岛西海岸新区有这样一群渔民,每次出海的时候,都会将从海底打捞上来的废旧塑料、渔网等一同带回港口。从一条船到10条船,发展到临近的日照10条渔船也加入进来,每次出海都会带回300余公斤的垃圾。不出海的时候,他们还组织“渔哥”“渔嫂”们沿岸搜寻海洋垃圾,收集上岸以后进行回收。辛苦与危险并存的海上捕鱼生活,为何愿意公益打捞海洋垃圾?打捞的过程中,又会遇到哪些困难?1025日,记者跟随志愿者的渔船一同出海进行探访。

 

渔民将垃圾清理出来。

出海

小渔船变身科考船

青岛西海岸新区琅琊镇的渔民刘树杰是这一项目的具体负责人,也是发起人。2019年,他带头从海里将打捞上来的垃圾带回岸边,从一条船发展到20条船。2022年,这一项目也受到了蓝丝带海洋保护协会的关注,并成立了“蓝星卫士海洋守护项目”。

1025日凌晨4时许,记者来到青岛西海岸新区琅琊镇西杨家洼码头。正值涨潮期间,渔民刘树杰的渔船就停靠在码头上。为了白天多工作一些时间,渔民出海大多选在凌晨。

刘树杰的渔船使用的是单船拖网,需要两个人一起操作才行。根据记者此前出海的经验,没有驾驶舱的一般是近海的小渔船,使用定制网捕鱼,当天靠岸。有驾驶舱的一般是出远海的拖网船,里面有驾驶员休息的地方,可以在海上过夜连续工作。

 

刘树杰用绞盘起网。

今年50多岁的刘树杰是当地的一名老渔民,出海20多年了。戴着眼镜的他,看起来更像是一名深入一线的科研人员。刘树杰说,可能是这些年跟科研人员一起出海,被熏陶出来了。

“我的船有北斗卫星通讯系统、自主巡航系统等等,更像是科考船。”刘树杰说,出海捕鱼只是他的一部分工作。他还帮一些科研机构进行海洋勘测,收集一些数据。

因为科研装备安装了很多,整个渔船的空间很小,甚至厨房都没有。但就是这样一艘船,经常有科研人员一起跟着出海进行勘察。

到了冬天,出海捕鱼才是最苦的时候。在海上,肯定是避免不了海水侵袭,被海风一吹,那种寒冷能吹进骨头里。虽然在船舱里,冰冷的海风还是能吹进来,即使穿着羽绒服,依然能感受到海风的寒冷。

刘树杰说,这两年海底捞垃圾的渔民越来越多,所以常去的地方,垃圾数量也是越来越少。如果去个新一点的地方,一船捞上来五六十公斤都有可能。由于当天风浪很大,加上下午五六点准备返回码头,所以准备去一个近一点的地方。

大约航行了1个小时,终于到达了预定的海域。由于风浪很大,渔船上下左右晃动。刘树杰跟船员将拖网准备好以后,放到海里。这个拖网既是捕鱼的网,也是捞垃圾的网。其实区别就是,他们捞上来的垃圾要带回岸边,而不是重新扔回海里。

 

被捞起的垃圾

起网

除了海鲜还有各种垃圾

你看到分拣这个活有多累,就知道让渔民转变观念,将垃圾留出来有多难。刘树杰说,拖网在海底捞一个多小时,砂石、贝壳等等都会一起捞上来,最难的就是分拣。

正说着,两个人开始进行收网。渔船空间太小,两个人需要分开站在船头跟船尾,互相喊着口号来配合。拖网在船的后方,需要用绞盘以及起重机将网兜放到前边的船舱。

由于是木制船体,船舱的下方只要有风浪,里面就全是海水。伴随着冰冷的海风,两个人站在海水里,将拖网拉到了前方的船舱上。

记者看到,一网下去捞上来有两三百斤,除了八带、海星、海螺、海蛎子等等,甚至还有一些特色鱼类比如绿鳍马面鲀。分拣有多累?刘树杰说,在刚开海的时候,渔获较多,不少渔民见了一些经济价值低的红头鱼,会直接扔进海里。在里面寻找价值高的海鲜都觉着累,何况是找垃圾。

 

起网

记者看到,工人师傅用一只小耙子进行分门别类,八带直接扔到水箱里放养,其他杂鱼放到网箱里。在满满一堆海货里,还夹杂着不少塑料垃圾。分拣的过程中,渔民一直弯腰站在船里,在风浪的冲击下,船体左右摇摆。分拣了四五十分钟,这一网兜才分拣完毕。渔民将一些海蛎子壳等扔到了海里,塑料垃圾放到船舱里。

刘树杰说,这些塑料垃圾在海中很难降解,影响了海底的生态环境。一般渔民捡到这些垃圾以后,都是直接扔回了海里。他们使用的是拖网,会将海底的这些垃圾一起弄上来。前些年,他发现这个现象越来越严重。“海底垃圾只有增量,从来没有减量,塑料污染不是越来越大吗?”刘树杰说,这样一片大海是渔民世代耕牧的地方,作为渔民而言,海洋环境的好坏他们也是最直接的受影响者。他们更应该站出来,为海底干净出一份力量。

分拣的同时,另外一人就负责放网,每次大概2个小时。过了中午,海上的风浪逐渐变大。渔船晃动得更加厉害,几乎站不住。对于一般刚出海的人而言,基本上都会晕船呕吐。刘树杰说,“我们这些在海边长大的渔民,刚开始遇到风浪大的天,也晕船。一边吐,一边干活。”

从凌晨4点出海一直到下午5点多,两个人在渔船里忙前忙后,一顿饭也没有吃上。“得赶上下午大潮的时候回码头,不多捞几网,油费都挣不出来。”刘树杰说,这两天海上渔获情况一般。出海捕鱼这个含有运气成分,有时候找到了鱼群,几网下去就“满舱”了。有时运气不好,干一天也捞不上几条鱼。

 

返航

30多斤垃圾被带上岸

虽然能从海上看到岸边的高楼大厦,满载的渔船航行速度却跑不起来。经过一个多小时的航行后,下午6时许,渔船终于回到了码头。前来收货的鱼贩早已经等在了码头上,渔获一上岸就被抢购一空。

收拾完以后,刘树杰将收集到的塑料垃圾拿到了岸边。称重以后有30多斤。刘树杰说,每天去的海域不一样,打捞上来的量也不同。如果是常去的海域,打捞上来的垃圾越来越少,效果还是很明显的。

海底的垃圾有不少是渔网,大多因为以前渔民在作业过程中,会将已经无法再使用的废弃渔网直接扔进海里;但其实这些渔网都可以回收再加工、再利用。这些可以利用的他们进行回收,不能利用的就放到就近的垃圾桶,等环卫工人运走处理。这些海洋垃圾上岸以后,他们会进行称重,将数据信息进行记录。

 

讲述

从孤勇者到打捞团

刘树杰介绍说,现在出海的话,平均下来一天也就能捡拾垃圾15公斤左右。如果去新的区域可能会多一点。现在青岛跟日照一共有20艘渔船加入,平均下来一天也能打捞300余公斤。总体上而言,能感受到海底垃圾的存量是变少的,这也是他们最大的成就感。

然而,当2019年刘树杰刚开始从海里捞回垃圾的时候,还只有他这一条船,当时很多人对他的行为表示不解。

今年50多岁的刘树杰,原本是当地的一名渔民。201710月,刘树杰受邀前往广州,参加中国海马巡护队长及保育讲师训练营。经过四天培训,刘树杰顺利通过考试,获得“中国海马保育讲师”和“中国海马保育巡护队长”称号。从此以后,他就踏上了保护海马的公益之路。

 

随着对环保知识了解深入,他也更加关注这片他们世代耕牧的海洋。每次出海的时候,拖网都会从海里打捞上来很多塑料垃圾。这些垃圾一方面破坏了海底的生态,另外一方面,这些垃圾被鱼类消化了以后,最终还是进入了人类体内。

“为何不将这些垃圾带回岸边?”从2019年开始,刘树杰开始将这些垃圾收集以后带回岸边。出海本来就很累,为何还找这么多“累赘”?

刘树杰说,对于渔民而言,大海就是他们的田地。如果是一个农民,自家地里堆满了垃圾,会不会清理呢?道理虽然简单,要付诸行动却很难。即便如此,只要是出海,他就将捕捞上来的垃圾带回岸边。周围的渔民,从刚开始不理解,转变为觉着他真要干成一件事。见到时机成熟,他也找到参与海马保护的渔民进行宣传。这些白色塑料的危害性,其实简单一说大家都明白。慢慢地,大家都加入到这一队伍中来。

 

刘树杰说,目前,他们码头上有10艘渔船加入到这一队伍,参与的志愿者有30多人。不仅仅是青岛地区,相邻的日照渔民也加入到这一队伍中来。刘树杰跟渔民们自发组织起来的海底清理垃圾活动,也引起了蓝丝带海洋保护协会的关注。最终,由浙江极氪智能科技有限公司、中华环境保护基金会联合发起,蓝丝带海洋保护协会执行开展了“蓝星卫士海洋守护项目”。

除了从海底捞回垃圾,他们还组织“渔哥”“渔嫂”们对海岸线进行巡护清理。刘树杰说,主要以废弃塑料、浮漂、渔网为主,养殖场附着基、轮胎、渔用防水服等其他垃圾也占比较高。

从今年年初到4月份,他们先后出海8次,随船清理各类海洋垃圾112公斤;而由渔嫂、渔民志愿者组成的“蓝星卫士E守护”海岸环境巡护小分队,开展了10次海岸环境巡护,共清理各类海岸垃圾148.12公斤。随着活动的持续,加入到他们项目中的渔民也是越来越多。码头负责人甚至专门腾出了一个房间,给他们作为专门的办公室。

 

对话

愿做海上愚公,像一粒火种点燃环保热情

记者:出海一趟辛苦又危险,捡垃圾回来值得吗?

刘树杰:渔民的生活你也跟着一起体验了,条件很艰苦。一年当中,实际的捕捞时间也就100多天。风浪小的时候,渔民在海上都是连轴转,一天吃一顿饭很正常。自己的渔船虽然小,出海的费用也是2000元起步。

而且,从事公益活动以来,也确实影响了我的工作,保守算下来一年也得少挣1万元左右。但是从另外一个角度想想,现在吃的、用的也还不错。从渔民的经济利益来说,他们世代都在这片海捕鱼,环境破坏了,子孙后代怎么办?从长远的角度来说,等到有一天老了以后,我可以很自豪地说,我除了在海上打鱼,还干过一件有意义的大事,这是足以让我在子孙面前骄傲的一件事。从这些角度来说,将这些海底垃圾打捞回来,有很大价值。

 

称重垃圾。

记者:海洋这么大,靠人力不等于海底捞针吗?

刘树杰:海洋虽然很大,如果再不打捞,垃圾只会越积越多。其实对于很多渔民而言,内心里都有做公益的这种想法。但是,这样的事,总要有一个人做先行者。就像愚公移山一样,总要有人带头挖第一锨土。从参与海马保护开始,关注海洋环境这样的观念就深深印在了脑海里。看到海底垃圾,很自然地就想带头做好这一件事。希望自己能够成为一粒火种,点燃大家保护海洋的热情。

记者:如何慢慢说服其他渔民一起加入进来?

刘树杰:这里面就是宣传教育。刚开始的时候,一些渔民像看一件新鲜事,觉着就是做做样子,坚持不了多久。但是看到我真能坚持,大家开始加入进来了解这个项目。一方面,我通过培训课程,向渔民们讲解塑料带来的危害,跟每个人的利益都息息相关。另外一方面,我积极把渔民组织起来,通过定期开展活动等,提高参与人的积极性。

 

记者:未来还有哪些规划?

刘树杰:现在青岛参与的渔民有10条船,日照也有10条船。他们只是在捕捞期间顺带将海里的垃圾带回岸上。我希望能够有更多渔民加入到这个队伍中来,一起为海洋环境的保护做出自己的一份贡献,减少海底垃圾的存量。同时,我也希望更多的市民加入进来,减少垃圾的乱扔乱放,从源头上减少垃圾的产生,更多的人一起参与,保护好蓝色的海洋。

 

保护海洋就是保护我们自己,欢迎加入我们的志愿者队伍 , 益起守护那片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