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蓝星卫士” 海底珊瑚“造林” 修复海洋生态

“今天,我不仅看到了真珊瑚,还亲手种下了一株珊瑚!”

“这片海里,从此也有了我一份心意。”

12月24日,40多位来自全国各地的“蓝星卫士”志愿者,在三亚蜈支洲岛海底种下一株株珊瑚。

 

蓝星卫士志愿者海底种珊瑚呼吁保护海洋

海洋学家西尔维娅·A.厄尔认为,“生命系统,尤其是海洋生命系统用了约四十亿年,才把早期地球无生命的物质环境,改造成能让人类居住的伊甸园。”珊瑚礁被称作海底“热带雨林”,是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的海洋生态系统之一,同时也是最脆弱的海洋生态系统之一,长期以来备受关注。因此,作为中华环境保护基金会、极氪智能科技联合发起,蓝丝带海洋保护协会执行的“蓝星卫士海洋守护项目”的重要模块,当天开展的蓝星卫士城市接力计划——三亚站活动,特别邀请志愿者参与珊瑚种植保育的方式,沉浸式、零距离了解大海、保护大海的同时,也为自己送上一份特殊新年纪念。

 

蓝星卫士志愿者正在海底种植珊瑚

为能让志愿者进一步了解珊瑚修复,“蓝星卫士”邀请到来自海南热带海洋学院生态环境学院,长期从事海洋牧场和珊瑚生态系统恢复科研和教学的王沛政教授,从认识珊瑚礁的重要性、珊瑚礁面临的威胁,以及如何保护珊瑚礁等方面,为现场志愿者带来精彩丰富的珊瑚礁生态系统保护知识。

 

王沛政教授科普珊瑚知识

 

蓝星卫士志愿者聆听珊瑚知识科普讲座

接受系统性培训后,“蓝星卫士”志愿者们在教练的陪同下,相继潜入蔚蓝大海。“和曾经在视频中看到的画面几乎一模一样,海底世界真的太迷人了。静谧的环境中,各种五彩斑斓的鱼儿成群结队地从眼前游过,但我们不能打扰它们;千姿百态的珊瑚也在水中摇曳着轻盈的身姿,真是令人目眩……”从海底保育归来的志愿者,兴奋地分享着自己的感受。

 

蓝星卫士志愿者接受潜水培训

 

蓝星卫士志愿者接受潜水培训

 

蓝星卫士志愿者海底种植珊瑚

 

蓝星卫士志愿者海底种植珊瑚

 

蓝星卫士志愿者海底呼吁保护海洋

“我们牢记着教练的嘱咐,要把珊瑚断肢轻轻拿在手里,再用扎带固定在海底珊瑚温床的点位上,固定时不能太用力。当我在教练的协助下,小心翼翼地将那截还没手掌大、看起来很像鹿角的珊瑚断枝固定好,真的感到特别骄傲与自豪。”据悉,在这片海域,利用受自然因素破坏而断裂的珊瑚断肢进行无性繁殖,修复的珊瑚面积已近5万平米。

不仅如此,通过王沛政教授导览的珊瑚科普展、珊瑚石标本展,志愿者们还进一步解锁珊瑚群落和生态系统间的关系;而由“感动海南”2018年十大年度人物之一的李波带来的海洋生物多样性摄影展导览,也让志愿者们认识了许多美丽神奇的海洋生物,也更加认识到人海和谐共生的意义。

 

王沛政教授介绍珊瑚石标本

 

感动海南人物李波导览海洋生物多样性摄影展

在之后的“海洋环保艺术手工坊”环节,志愿者们更充分发挥奇思妙想,在艺术老师的指导下,亲手将生活中常见的废弃物,改造成一件件传递美好信念与海洋保护意识的环保创意作品。

 

蓝星卫士志愿者制作海洋环保创意作品

中华环境保护基金会蓝星卫士海洋守护项目负责人表示:8月,在宁波,我们组织志愿者驾驶无动力帆船,出海增殖放流了数千尾鱼苗;此刻,在三亚,我们又组织志愿者潜入海底,近距离接触真实的海底世界,并通过大家的努力,修复珊瑚礁生态系统,助力海洋生态系统保护。我们希望通过这些多样化的海洋保护方式,让大家认识到海洋保护与人类生存的关系,同时也能在日常生活中呼吁大家更多地关注及参与海洋保护。”

蓝丝带海洋保护协会副秘书长介绍蓝星卫士项目开展情况

极氪智能科技有关负责人表示,极氪秉承“平等、多元、可持续”的品牌价值观,组织员工及全国近千志愿者积极参与“蓝星卫士”系列活动,并以卫星科技赋能海洋环保,承担起更广泛的企业社会责任,将携手中华环境保护基金会、蓝丝带海洋保护协会共同“海洋命运共同体”的构建持续贡献力量。

据悉,“蓝星卫士海洋守护项目”旨在贯彻落实生态环境部《“十四五”海洋生态环境保护规划》要求,结合“海洋垃圾问题、塑料污染、循环经济”等社会热点话题,通过多种形式的项目开展,形成由公益机构主导、社会企业支持、公益伙伴协作、社会公众参与、科技赋能的中国海洋环境保护专业化、社会化大接力。2022年11月30,累计近2500人次“蓝星卫士”志愿者,在山东、浙江、广东、海南等省内的9个城市,参与311次海岸环境巡护、136次海洋污染防治、5场海洋科普城市接力活动,从海洋海岸带回各类海洋垃圾近8吨。

 

 

保护海洋就是保护我们自己,欢迎加入我们的志愿者队伍 , 益起守护那片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