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之南,最美的远方——《南极》




2013年12月5日至16日,我有幸作为中国第30次南极考察的度夏队员首赴中国南极长城站,在这个距北京1.75万多公里的地方,首次实现了自己的南极梦想。


12月9日是我的生日,恰逢这一天,长城站第29次越冬队员与我们第30次考察队举行交接仪式。上午9点在长城站区,两队队员以国旗杆为起点呈八字型排开,就在高唱国歌和升国旗的庄严当中,中国的南极考察事业又进入了一个新的轮回。



《南极》MV


30年不凡的远征路

 

在我们这次度夏队员中,董利可以说是一位“老南极”。早在1984年,他就作为中国首次南极考察队的队员首赴南极,亲眼见证了中国人首次以国家名义组队登上南极洲并建成我国第一座考察站——长城站的全过程。30年后,他再次作为中国南极科考队员来到南极。旅途中,董利对我说,明年年底他就要退休了,这也许是他最后一次来南极了,从事极地工作整整30年的他,对这项事业充满着感情和眷恋。



董利告诉我,近30年来,中国一批又一批的“南极人”以青春和热血书写着中华民族对南极的领悟,不断缩短着中国与世界的距离,在世界舞台上不断证明中国的存在,他们用自己顽强的意志和辛勤的汗水磨砺出“爱国、拼搏、求实、创新”的中国南极精神。


科学考察的天堂

在交接仪式上,长城站第29次队的越冬站长、中国极地研究中心的俞勇也发了言。作为已经带领大家度过一个严酷冬天的站长,俞勇远没有我想象的那样高大和派头,瘦小的身躯说话还带着几分青涩。他对我说,这是他第一次当越冬站的站长,自2001年以来一直从事极地微生物方向的科研工作,目前已建立较为完善的极地微生物资源获取与研究体系。


俞勇的研究只是中国南极科学研究工作的冰山一角。自1984年以来,中国每年都组队奔赴南极开展综合科学考察,并在长城站和中山站派驻越冬科考人员。近30年来,中国已在极地冰川学、气象学、生物学、地质学、海洋学、测绘学、环境科学和寒区医学等方面取得了不少科研成果,并同有关国家开展了众多合作研究工作。

王中军 摄

南极的科学考察与研究是当今国际南极事务的两大主题之一。随着人类对南极考察的不断深入,越来越认识到南极洲与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密切关系。


    俞勇告诉我,作为“自然科学的天然实验室”,南极考察俨然已成为一个国家综合国力、高科技水平和国际形象的重要展示舞台。早在新中国成立之初,以竺可桢为代表的一批著名科学家就呼吁,中国应当开展极地科学考察。他说,中国已融入了世界,世界离不开中国。在中华民族努力实现“中国梦”的今天,中华民族有志气和能力探索太空、海洋深部和南北极。


保护环境成为一种默契

在长城站工作生活的这十天里,我们有机会亲眼目睹了南极的美丽和生命的可爱。无论是到阿德利岛去感受憨态可掬、笨拙踱步的企鹅,还是到生物湾去看肥硕慵懒、尽情酣睡的海豹;无论是远眺在阳光下熠熠发光的科林斯冰盖和纳尔逊冰盖,还是仰望空中自由飞翔的巨海燕和贼鸥,都让我们感受到天堂般的南极。


南极的环境保护是当今国际南极事务的另一大主题。同为这次度夏队员、国家海洋局极地考察办公室的于海宁告诉我,通过法律手段来加强南极环境保护已成为国际社会的共识。1961年生效的《南极条约》及后续缔结的相关配套条约,与1998年生效的《关于环境保护的南极条约议定书》及其附件一道,已初步构成了南极环境保护的法律体系。

这次长城站的越冬站长、中国极地研究中心的曹建军,已经是第三次担任越冬站长了。他给大家介绍说,为了保护洁净的南极环境,各个国家的南极考察站都建有垃圾处理设备,主要是焚烧炉,用以处理可以进行无害燃烧的固体废弃物(可燃垃圾)。经过焚烧炉的高温焚烧处理,只剩下极少量的灰烬。对于考察站上不具备条件处理的废弃物、不能燃烧或燃烧时产生有害物质的塑料等垃圾,需要尽量减少体积,比如玻璃瓶要打碎、易拉罐要压扁,垃圾要妥善保管,用船运回国内处理


上世纪80年代,南极旅游悄然盛行,来南极的游客不断增加,目前每年大约有不少于2万名游客来到南极。为保护南极环境,2009年国际南极旅游组织协会(IAATO)推出了《南极探访须知》,要求所有前往南极者要“保持南极原始的风貌”“尊重保护区”“保护南极的野生动物”。2月8日,广州某环球旅行家俱乐部的李总裁到长城站探访。在与我们的交谈中,他告诉我,此次他是跟随国外南极旅游团专程考察南极旅游的。组织国内高端、文明的旅游团来南极旅游观光,是他宏大志向的一部分。在他随团的整个过程中,他亲眼目睹了国外游客对南极的爱护和良好的环保意识,他说这的确值得我们国内的游客好好学习。

“南极属于全人类,不动南极的一石一水、一草一冰”,“不要留下任何东西,除了您的脚印;不要带走任何东西,除了您的记忆”。这是长城站考察队员守则上对队员的要求。可以说在南极,环境保护已经成为一种新兴的个人或全人类所向往的道德准则。为了保护南极这片难能可贵的净土,人类自发地建立了一种默契,一种保护南极环境的默契。这种“保护南极”的精神,从更深的意义上说,是对整个地球环境的爱护,对人类自身家园的爱护……

当每个个体亲身感受南极的景象时,它也为人们提供一个全新的视角来看待整个环境问题,同时思考自己在这一进程中所应承担的责任和使命。从另外一个层面考量,这同样是南极神奇作用的一部分,是南极赠予我们的精神价值。

节选自讴洋2014年01月14日发表于中国海洋报》第四版的文章《南极赠与我们的精神价值》


唐雄英 摄


南极

 

 作词:讴洋 路勇

                  作曲:路勇

                  编曲:那扎尔

                  演唱:讴洋

 

有一种纯真从未曾溶解

有一种梦境从未曾醒来

在南方之南世界的尽头

有一个名字闪耀着光芒

 

有一些故事刻进了冰雪

有一些青春温暖了寒冷

在南方之南世界的尽头

那是我心中最美的远方

 

南极  我多想飞奔向你

就算跨越千里万里

哪怕风雪呼啸孤独侵袭

做一粒希望的种子

 

南极  就让我陪伴着你

用我生命智慧和勇气

探索一片未知的领域

给世界一个动人的奇迹 

 

感谢国家海洋局极地考察办公室和中国极地研究中心对本期的大力支持!本期歌曲MV由广州市珈宝文化传播有限公司制作,本期照片除署名者外均为《中国海洋报》特派记者郭松峤摄,特此鸣谢!


保护海洋就是保护我们自己,欢迎加入我们的志愿者队伍 , 益起守护那片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