寄居蟹以换壳大会而著称,为什么还会有找不到“家”的呢?原因让人沉默......

新闻中心 蓝丝带海洋保护协会 2017-10-10

寄居蟹以居住在别人的壳里而闻名。它们最喜欢的是蜗牛壳,其次是双壳类动物(如蚌类和扇贝)的壳,走投无路时也会选择石头、玻璃和塑料瓶等奇葩的材料。离开壳的寄居蟹非常柔弱。如果你见过没壳的寄居蟹就会明白,它们的腹部并没有普通螃蟹的壳覆盖,软软的白色肉体裸露在外面。如果没有壳,它们很快就会遭到攻击,或者失去水分而死掉。

可是,它们是如何寻找合适的居所的呢?

背着不同壳的寄居蟹

随着寄居蟹增长,壳不够大了怎么办?

一只快要挤不下的寄居蟹

随着寄居蟹的生长,过去的壳会越来越紧,这时它们需要寻找更大一些的壳。如果在路上偶遇一只大小正好合适的空壳,那它们会毫不犹豫地爬出旧壳,换进新壳。可是,尺寸适合的空壳并不容易寻找。于是,它们形成了一种叫做“空缺链”(Vacancy Chain)的聪明办法来换壳,甚至对人类的社会学也能带来一些启示。

轮番试驾,井然有序 

科学家们观察到,当寄居蟹遇到一只空壳,它会先仔仔细细地触摸一番,甚至进去”试驾”一下,搞清楚新壳的尺寸和形状。如果壳对它来说太大了,它并不会离开,而是耐心地守在壳边,时间从15分钟到8小时不等。这期间,陆续会有别的寄居蟹前来”试驾”。

神奇的事情发生了。如果它们都觉得新壳太大,它们都不会离开,也不会乱糟糟挤成一团。相反,它们竟然开始按个头大小排队,就像人一样。最大的那个排在最前面,越小的排在越后面,形成一条井井有条的队列,有时甚至多达20多只寄居蟹!

大量寄居蟹

这个队伍会随着前来换壳的螃蟹数量增多而变长,直到那个最适合新壳的大家伙姗姗来迟,这个所谓的”空缺链”就完整了。这个大家伙会排在队伍最前面。如果它觉得新壳很合适,就会立刻从旧壳中拔出身体,换到新壳中,此时它的旧壳就空出来了。而它的旧壳正好适合排在它身后的那个较小的寄居蟹,于是排在第二的寄居蟹也立刻从旧壳中出来,换到前面空出的新壳中。以此类推。直到最小的那个寄居蟹换好壳,整个”换壳大会”才正式结束,最后只剩下一个最小的壳。各取所需,没有争斗,没有竞争,没有流血牺牲。所有资源都没有浪费,每个寄居蟹都得到了自己想要的东西。大会结束,大家陆续散去。

然而并不是所有寄居蟹都那么幸运

寄居蟹并不罕见,但是,并不是所有的寄居蟹都能找到合适的“家”。在百慕大,寄居蟹(当地俗名数蟹)的生存环境十分令人担忧:几乎所有的树蟹都勉强挤在明显不合身的小壳里面。然而太小的壳是不能保护寄居蟹的身体的。

诶?不是前面刚讲了寄居蟹以“换房大会”而著称吗?怎么可能整个百慕大都找不到恰当的螺壳呢?

原来又是被强大的人类吃光了

终于有一天他看到了一幕正常景象:一只树蟹背负着一个大小合适的螺壳,它来自加勒比钟螺。

寄居蟹喜爱的螺壳:加勒比海钟螺

但这个螺壳不是普通的壳。它是一块化石。

原来,加勒比钟螺也曾遍布这里,但是因为大且好吃,颇受人类殖民者欢迎,已经在1812年从百慕大岛上消失。剩下的唯一“新”壳来源,就是从附近山丘上冲刷下来的钟螺化石。这些化石至少形成于12万年前,也许有些还是当年被寄居蟹搬运到那里的。

寄居蟹

寄居蟹为啥偏偏挑化石?

贝壳还不多的是?

岛上的其他螺类虽然众多,但是个头太小,无法保护成年蟹。螺壳虽然可以代代相传,还能得到寄居蟹的悉心保养,但是再结实的壳也不可能永远使用下去。不用多久,整个种群的命运都将寄托在那些古老的化石身上——而化石的数量几乎不可能足够。如果没有外来干预,那么它的消亡在两百年前就已经注定。

可是还有什么办法呢?本来,一种壳没有了,总还有另一种。然而身处被大洋四面包围的孤岛上,面临人类的突然出现,百慕大的树蟹没有机会去寻找和适应新的环境,也没有时间等待偶然的新物种到来。它和钟螺已经共享了太久的演化历史,全部生理都是为那样的一个壳而准备的;而如今壳的主人已经不在了。很快,它也只能背负着十二万年的共同回忆,变成化石而已。
       
世界上总会有合适的壳藏在某个地方的。但有些时候,确实是生命太过短暂,而没有办法找到它。

贝壳作为海洋中最基本最常见的生物,绝非“死掉的海洋生物的骨骼”那么简单,它承担着给其他生物提供居所的重要使命。

海娘说

归根结底还是因为人类,

原因还是好吃,

但就算吃了肉,

贝壳

保护海洋就是保护我们自己,欢迎加入我们的志愿者队伍 , 益起守护那片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