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九如:我一直有一个梦想,希望为三亚重新唤回海鸥

                               蓝丝带海洋保护协会 2016-06-03

多年来,我一直有一个梦想,希望为三亚重新唤回海鸥,未来我会一直坚持下去,希望在有生之年能实现。”——罗九如 


    蓝丝带海洋保护协会顾问:罗九如81岁高龄的退休专家罗九如,在三亚定居13年了。13个年头的每一天,她都在为海洋环境保护事业而奔波。

    她帮助蓝丝带海洋保护协会申报并参加了三项联合国小额赠款项目,其中有珊瑚保护、海草保护和梅联村共建项目。
    她是全国蓝丝带海洋保护协会的发起人之一,也是筹备组成员,力争今年把全国蓝丝带海洋保护协会的旗帜插在三亚的大地上。节选自:三亚日报、南海网退休后仍置身海洋事业“2008年蓝丝带海洋保护协会找到我,我非常感动,因为他们是业外人士,而我是业内人士。所以我就尽力帮助他们,找一些海洋专家,做一些策划等。罗九如说,她从国家海洋局海水淡化研究所退休后,来三亚也一直做一些致力于保护海洋环境的公益活动。 在帮助蓝丝带海洋保护协会申报并参加的三项联合国小额赠款项目中,让罗九如深受教育便是梅联村共建项目,因为联合国要求海洋保护组织必须跟渔民结合起来保护海洋。所以除了和渔民开展座谈、交流,还要对他们开展一些关于保护海洋的培训。 罗九如说,经过大家的商量,最终决定用项目经费给渔民的每条船发放垃圾桶、塑料袋和捞网,渔民捞上来的垃圾称重给予奖励,这充分调动了渔民的积极性,改变了以往他们向海底扔垃圾到如今主动捡垃圾的局面。尽管项目不是很大,但对海洋保护还是有一定的积极的意义。罗九如希望能在三亚推广这个经验,从而保护三亚美丽的海滩环境,让海面和海岸越来越干净。


    身体力行宣传环保保住了珊瑚那时候,海里的鱼很多,晚上出海,拿灯在海上一照,各种各样的鱼,海水也很清澈。海边的海鸥很多,在港口把剩饭往海里倒,海鸥铺天盖地,不赶紧跑就会被扑倒。罗九如绘声绘色地回忆当年的情形,还不时做出动作,再现当年遇到种种情况后的肢体反应。 她说,2003年再来三亚后,环境已经没有当年好,三亚湾的海水不在清澈,沙滩也逐渐被泥化,海面上再也看不到海豚跳跃的情形,在三亚这11年里,她仅见过一只海鸥。 罗九如认为,渔民过度捕捞、海岸线过度开发、企业污水无序排放以及人们海洋环保意识的淡薄是导致海洋环境恶化的重要原因。因此,她需要通过身体力行,去为三亚的改变做一些努力。

2007年,三亚六道湾因为国家基建的需要,准备炸毁珊瑚,罗九如得知后,一方面及时向政协写保护移植珊瑚的提案,另一方面施工单位的领导,宣传保护和移植珊瑚。正是在她积极地努力下,珊瑚才得以移植和保护。 在意识到珊瑚保护面临的处境后,罗九如利用在国家海洋局工作时积攒的人脉,积极为南海热带海洋生物及病害研究所向全球环境基金(GEF)小额赠款项目申请项目支持,最终促成三亚珊瑚监测与移植计划的执行。 201391日,78岁的罗九如带着一批年轻人,坐着小渔船,忍受十五个小时的海浪颠簸和海风吹袭,在海上渔场调查休渔后的渔业资源情况。到岸下船后,罗九如连东南西北都不能辨别,手、腿身体多处在船上因为摇晃被撞的淤青。罗九如说,出海的辛苦只有体验过的人才能体会。实地调查入海排污口、考察寻找海鸥栖息地,年近八十的罗九如仍在不停的奔波。

用余生之力召回海鸥罗九如对海鸥情有独钟。说起海鸥,不得不让她回忆起70年代,她第一次来三亚看到的场景。当时海面上空成群结队的海鸥漫天飞翔,还不时有飞鱼跳跃。海里的热带鱼品种非常多,晚上用探照灯往水里一照,五彩缤纷,简直就像个热带大鱼缸。2003年,当罗九如再次来三亚时,海水已不再那么清澈。如今10多年过去了,她只在三亚湾的海边见过一只海鸥。 “最初的想法是学习青岛,通过投食逐渐召回海鸥。但是后来调查发现,这种办法根本行不通。罗九如非常失望地说,海鸥三四月份在西伯利亚,十月左右开始往南飞,由于我国海洋生态环境的破坏,沿线没有食物供给,所以海鸥也就没有足够的体力飞到三亚。既然不能召回海鸥,是不是还可以通过其他方法让海鸥飞翔在三亚的上空呢?罗九如并未就此甘心。她一边努力追寻海鸥的踪迹,从陵水到万宁再到西沙,一边咨询鸟类专家,探讨海鸥养殖和繁育的方法,还一边联系企业,寻求场地和资金的支持。 “三亚市政府和亚龙湾景区对养殖海鸥都非常支持,亚龙湾愿意出资金支持,同时也提供场地。说起海鸥养殖基地进展的情况,罗九如会心一笑。她说,我们联系了三沙市的卫生院医生,帮我们号召渔民和军人将捡到的海鸥蛋搜集起来,并带回来。此外,还将通过林业部门从文昌市引进一些海鸥。

 

保护海洋就是保护我们自己,欢迎加入我们的志愿者队伍 , 益起守护那片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