蓝丝带联手wwf等14家行业协会和民间组织建立净塑行动网络 助力2030年中国海洋塑料垃圾零排放

6月6日,结合世界环境日与世界海洋日,世界自然基金会(WWF)、蓝丝带海洋保护协会等联手十四家行业协会和民间组织,共同成立“中国净塑行动网络”,致力于在公众倡导、问题研究、政策建议、生产者责任延伸等领域开展合作和行动,力争和社会各界一起,实现2030年中国的海洋塑料垃圾零排放。这是继WWF去年发起以淘汰塑料吸管为目标的“重塑未来,谁先出手”中国行动后,WWF接续呼吁社会各界关注塑料垃圾污染问题所采取的行动。                                                                            

             

中国净塑行动网络发起方:

蓝丝带海洋保护协会

世界自然基金会(瑞士)北京代表处

中国循环经济协会

中国合成树脂供销协会塑料循环利用分会

中国物资再生协会再生塑料分会

摆脱塑缚

上海浦东乐芬环保公益促进中心(乐芬环保&捡拾中国)

河流守望者

上海仁渡海洋公益发展中心

山水自然保护中心

北京零萌环保咨询有限公司

贵阳公众环境教育中心

北京市企业家环保基金会(阿拉善SEE基金会)

万科公益基金会

深圳一个地球自然基金会

  经参会发起单位第一次全体代表会议的讨论,确定该网络现阶段就“净塑自然”的联合行动纲领是:

不丢弃:不把塑料垃圾等废弃物随意扔到或倾倒在垃圾回收系统之外。健全管理,积极捡拾。

需减量:优化设计,减少不必要的塑料使用,特别是一次性塑料包装等用品。

要循环:加速推行垃圾分类制度,推广塑料废弃等资源化循环利用有效措施,实现资源循环利用。

本次活动正式启动了碧欧泉、WWF、蓝丝带海洋保护协会在海南省的“海滩塑料垃圾捡拾项目”,通过在海南省设置定点海滩捡拾区域,带领当地渔民组成捡拾队伍,对区域内海滩及海边所有塑料垃圾进行为期一年的捡拾收集,在增加渔民经济收入的同时加强其保护海洋生态环境的意识。

  期间,蓝丝带海洋保护协会、河流守望者、乐芬环保公益促进中心、山水自然保护中心,在长江流域和三亚等地组织了上万人捡拾垃圾。

   河流守望者秘书长刘盛说:“我们通过组织主要在长江流域的垃圾初步发现,塑料是遗弃在河边等自然界的主要垃圾。与遗留在回收系统之外的垃圾数量相比,我们捡拾的数量是很有限的,是捡不完的。但我们想通过这种方式,呼唤人们不要再随意地丢弃塑料垃圾了。”


再来看一些关于塑料的数据

塑料产量急剧增加

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全球塑料产量迅速增加,2016年全球塑料制品总产量已达3.48亿吨。

大量塑料进入海洋

据初步估算,世界各国每年向海洋输出的塑料垃圾可达480~1270万吨,其中有将近115~241万吨的塑料垃圾由河流进入海洋。

据估算,2014年全球海洋中漂浮着5.25万亿个塑料垃圾,重达26.9万吨。到2050年,海洋中塑料垃圾的重量将超过所有鱼类的重量之和。

海洋生物面临威胁

海洋中大量的塑料垃圾也会逐渐分裂破碎,成为海洋微塑料污染的重要来源。

目前,已有包括海洋哺乳类动物、鱼类、无脊椎动物和鸟类在内的817个物种通过摄食、缠绕、附着等方式受到海洋垃圾影响,其中超过半数的物种已被列入国际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

                      这一事实启发了奥地利艺术家Wolfgang Trettnak和西班牙艺术家Margarita Cimadevila共同完成系列作品《海塑》。他们将散落在在西班牙的Galicia海岸线上,塑料瓶、袋子、渔网等垃圾收集起来,以拼贴画和悬挂饰物的形式重新设计,以呈现出一幅幅海洋画面。

两位艺术家则希望用这些充满诗意的画面,向公众传递一个严肃的主题:塑料摄入、缠绕和有毒物质等问题的正折磨着海洋环境和海洋生物,是时候采取行动,避免这些问题继续发生了。

除了海洋生态,塑料污染同时在影响我们的气候。近期由国际环境法中心(CIEL)、摆脱塑料和环流研究中心发布的报告《塑料与气候:塑料星球的隐性代价》。表示,其研究了“塑料生命周期的各个阶段”的温室气体排放,并得出结论称,过去十年塑料行业的迅速扩张以及未来的增长,意味着温室气体的影响正在加速。另根据Ellen MacArthur Foundation的研究报告指出,现今塑料生产(包含生产过程的排碳以及塑料产品本身的碳足迹)已经占了全球碳排放量的6%,相当于全球航空业所造成的碳排放。

   气候变暖将对诸多生物带来毁灭性影响,在展览现场wwf也将通过折纸艺术家刘通的作品展现这一塑料污染将带来的潜在环境威胁。

更让人需要警示的是,塑料污染可能最终以微塑料的形式回到我们身边。

                              

微塑料(Microplastics)是指直径小于5毫米的塑料颗粒,广泛分布于全球海洋中,当前已经成为备受全球各界关注的新兴环境问题。由于尺寸微小难以通过污水处理过程过滤,大量原生微塑料最终随生活污水、工业废水等途径进入环境。据估算,2014年全球海洋中漂浮着5.25万亿个微塑料颗粒。

室内试验研究表明,微塑料颗粒能够被海洋生物摄食,对其造成物理危害,如阻塞其摄食辅助器官和消化道、产生伪饱腹感、消耗生物储存的能量等。微塑料也可能会给海洋生物带来复合化学污染损伤,其源头包括塑料中的有毒单体、添加剂、其从周围环境富集的持久性有机污染物(POPs)及重金属等。这些污染物在生物体内富集并可能随食物链传递,进而可能对其他海洋生物造成有害影响。诸多研究已经表明,微塑料可以沿食物链传播,在各类海产品中均已发现微塑料存在,但目前尚无证据证实微塑料对人类健康。

  遗落在自然界中无处不在的塑料给自然、社会和全球经济带来了严峻的挑战。如果不对塑料的设计、生产、使用和回收进行系统性改变,那么目前的塑料危机风险将面临失控。基于此,世界自然基金会在全球发起“净塑自然”(No Plastic in Nature)倡议活动,期待各方携手共同行动。











保护海洋就是保护我们自己,欢迎加入我们的志愿者队伍 , 益起守护那片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