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访 | 不孤独的守海人

当我们谈论起保护海洋生物多样性时,

普通人到底可以为海洋做些什么呢?

或许要从听听守护海洋的志愿者们的声音和重新认识大海开始。

你是否曾经见过这样的大海?漂浮的垃圾布满目之所及的海面,像岛屿一样横亘在海洋上;潜入海中却发现本来轻飘飘的塑料袋在这里已经堆积得沉到了海底。海滩上有搁浅的瘦骨嶙峋的鲸,海龟身上的渔网和塑料环已经深深嵌入它们的身体,剖开捕捞上来的鱼却看到胃里填满的都是垃圾⋯⋯

和想象中湛蓝澄澈的大海截然不同,而这是大多数人未曾谋面的,最真实的海洋。人类毫无节制地使用塑料制品并丢弃,已经导致了全球每年都会有高达1000万吨的塑料垃圾流入海洋,导致海洋生物窒息或受伤,还因被误食从而进入海洋食物链的各个环节。

蓝丝带海洋保护协会副会长刘江燕说起自己曾经看过的科学报道,如果以现在每年约有800万吨塑料垃圾进入海洋的速度计算,2050年海洋中塑料的重量将超过所有鱼类的重量。你想象一下海里一半是鱼,另一半全是塑料垃圾,那些海洋生物的生存环境得多么恶劣艰难啊。

而经验丰富的海洋环保志愿者李波则是用漂流瓶道出那些进入海洋的塑料垃圾和我们每一个人的关联,它从小溪进入河里,从河里进入大海,随着洋流和浪流的内外循环最终漂向更加遥远的海洋,我们在清理漂浮垃圾的时候,会经常看到不光是咱们国家的,连国外的都有。其实只要一个垃圾进入到水域,它就很有可能会从内陆一直漂流,到全世界的海滩都有可能。

我国是地球上生物种类最丰富的国家之一,而在全球塑料垃圾最多的十条河中,中国的河流占了其中六条。许多爱海护海的人不忍心让海洋变得更加触目惊心,为了以自己的力量守护着蔚蓝的大海,志愿者们走到一起,和非政府组织一起行动着,蓝丝带海洋保护协会也是其中一员。

被问到协会最艰难的时刻,刘江燕聊起创始之初的2007年。这是一个由当年从内陆投入海南建设的企业家们自发成立的民间公益组织,协会创始会长孙冬、现任会长郑文春都是关注环境、热爱海洋、建设海南的企业家。一开始的环保志愿活动是由企业员工们和公众游客们一起完成的,那个时候,社会公众对公益组织的认识还只停留在下乡扶贫、抢险救灾一类的,对环境保护类的并不了解,也会对有很多质疑的声音,甚至被当成骗子。

而如今,蓝丝带海洋保护协会已经有了不小的影响力,这也是刘江燕看来最大的收获,所谓丝带其实就是作为纽带,把科研机构、政府、专家学者、社会组织、企业、高校以及普通公众都系到一起,提供一个可以与社会各界携手努力的平台,发挥各自的优势和力量,努力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也是世界公民极其关注的共同话题,今年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大会《生物多样性公约》第15次缔约方会议(CBD COP15)将在中国昆明召开,受到极为广泛的国际关注和中国政府的高度重视,中国作为COP15东道国将与196个缔约国的代表一起探讨生态文明:共建地球生命共同体的大主题。

要做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就要先走近与大海生活得最紧密的邻居——祖祖辈辈以打渔为生的渔民。2013年,蓝丝带海洋保护协会在海南省三亚市梅联村开始进行综合环境治理、海洋生物多样性保护、以及渔民生计转型探索,一方面是号召社会志愿者的力量清理历史垃圾,一方面要挨家挨户地去普及健康卫生生活方式,环境保护的重要性等,来实现垃圾减量。同时,也引导渔民改变渔业作业的模式,推进休渔期的落实;呼吁渔民更换渔具,用大眼渔网替换小眼渔网;引进民宿旅游试点,培训渔民们开展休闲康养旅游。

副会长刘江燕说,我们请酒店和旅游行业资深人士,前来培训渔民们如何开民宿,经营民宿和做好服务,现在梅联村已经是海南省的网红村,家家户户都开民宿。这个项目还入选了全国‘4100最佳志愿者服务项目,也真正实现了产业升级和生态修复。有了这个成功试点案例的经验,随后的七八年时间,我们又在海南儋州老市村、三亚藤海村、山东威海靖子社区等试点推行起来。蓝丝带协会在这几年的渔业社区工作中,一致秉承,影响和培养社区本土居民,由环境的消费者转变为环境的保护者,由要我保护转变为我要保护,这种内驱力的挖掘和内生力的建造。

水野救助知识的科普是蓝丝带协会海洋保护科普的重要工作内容。渔民是其中的重点受到科普的对象,比如当渔民具备了初步的救助知识,在海滩上看到搁浅的海洋生物就可以及时救助,不会错过最关键的救助时间。当然,渔民们也是海洋保护最密切的受益者。与此同时,他们也可以凭借世世代代累积下来的丰富经验为相关的科研人员和机构提供宝贵的一手资料,更全面地保护海洋的生物多样性,正如志愿者李波所说,高手在民间,渔民就是咱们最好的老师。

蓝丝带海洋保护协会志愿者李波已经在海洋环保事业上坚持了21年。最初,作为一个家在吉林的潜水爱好者,他对在海南岛生活十分憧憬,大海、椰林、沙滩都是他的心之所向,然而2000年的一场台风,让洁净的海滩和澄澈的海底到处都是垃圾,李波当时只觉得触目惊心,一心想要清理掉垃圾还原海底的面貌,后来却一发不可收。只要一有空我就会去海里,潜下去清理海里的垃圾、救助海龟、救助鲸豚、清理珊瑚礁上的棘冠海星。

李波说自己一路以来觉得最有成就感的事,是有越来越多的人参与进来,有希望可以把对海洋的保护传承下去,他见过太多人中途离去,真正能够持之以恒坚持下来的人其实并不那么多。“2011年的时候,我带各大院校和社会层面的海洋环保志愿者队伍去三亚一些很危险的海岸死角清理漂浮垃圾,37个人没有一个叫苦喊累或者很恐惧,大家很有凝聚力没人掉队,这次活动让我印象特别特别深刻。几年过去,整个海南岛海底和海岸线上的垃圾也在逐渐地变少,志愿者们都在积极行动着,他感到挺欣慰的。

Q&A

CHIC:您在进行志愿者活动的过程中,有没有遇到过什么特别惊险的事情?

李波:太多了,举不胜举。2017年的时候,我去清珊瑚湾的垃圾,整个一长串10多个20多个垃圾袋,里面装的漂浮垃圾,白色垃圾,绑在我脖子和肩膀这块儿带着往外走,走得太专注,流太大了。结果怎么着?离岸流就给我抽到珊瑚上面去了,整个人是在珊瑚上拖行了好长时间,这幸亏我穿的潜水衣是比较厚的那种,脖子受伤了,身上就是隔着衣服都被石头和珊瑚给弄伤了。

CHIC:蓝丝带在保护海洋生态保护上的重点是什么?

刘江燕:海洋生态的三大重要生态体系是红树林滨海湿地、珊瑚礁、海草床,我们重点做的是珊瑚礁的保育和红树林的保育。和海南省的高等院校专家一起联合申报,对于珊瑚礁的研究和珊瑚礁人工培育的研究,也以组织社会大众以各种活动的形式组织开展红树林修复活动,种植红树、打卡滨海湿地。我们的红树林,10年前种的那片小林子,现在长得非常好,也都长成成片的树林了。

CHIC:可以举例给我们讲一讲保护海洋生物的过程和它们生存的现状吗?

刘江燕:在山东从去年就开始关注微笑天使东亚江豚,这是黄渤海分布较为集中的一个旗舰型的物种,是国家二级水生野生保护动物,IUCN红色名录濒危(En)物种,它的生存的数量和生存的状况,也直接能够反映出来我们黄渤海地区海洋的水质和海洋生态健康的状态,所以我们从去年就开始组织相应的民间机构和志愿者一起沿着东亚江豚的重要生活海域,来监测观察它们的生活状况。它现在比较大的威胁在于渔业误捕,黄海地区大规模的拖网作业、定制网捕捞都可能造成误捕。渔民他并不知道下面哪一些区域是东亚江豚生活或者在繁殖期里会经过的,其实东亚江豚就像哺乳动物一样,它是需要到海面上来呼吸的,那么进入定制渔网后,无法到海面呼吸,很多就窒息而死了。

CHIC:科普性质的公益项目除了面对渔民,是否还有面向别的群体的针对性项目?

刘江燕:我们现在正发起了一个海洋科学教育的公益项目——“海洋卫士学校,我们希望开始培养我们的下一代,如果能够让他们从小了解海洋,并在他们探索海洋和保护海洋的路上,能够成为生命中的一个烙印,那么他们就可以从小就培养起来保护海洋的意识和习惯。四月我们在成都落成了第一家海洋卫士学校,也会把海洋科学知识,包括生物多样性的知识、地理知识、历史知识以及海上运动的知识,送到全国许多城市的学校里面去,让内陆的孩子也可以通过这个项目真正了解到海洋到底是怎么回事,目前海洋的状况是怎么样,我们怎么样提高对海洋保护,孩子们也可以跟着我们的课堂内容,到海边来体验和实践,要先了解,了解完以后,再去亲身体会体验,才会有发自内心的保护意识。

【 编者按 】

 #2021世界海洋日暨全国海洋保护宣传日# 即将到来之际,《小资CHIC》杂志特意策划了《不孤独的守海人》,希望在引导社会公众关注海洋保护的同时,更多地了解海洋保护,进而认识到自己可以为保护海洋做些什么。蓝丝带海洋保护协会常务副会长刘江燕、志愿者李波受邀接受专访。

采访&编辑:徐絮

 

保护海洋就是保护我们自己,欢迎加入我们的志愿者队伍 , 益起守护那片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