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环境APP:救护搁浅鲸豚,知其难为而为之


文章来源:中国环境APP      作者:中环报记者陈妍凌

“那是我第一次这么近距离接触海豚,它的皮肤非常光滑柔软,但由于受伤,它不时发出呻吟,甚至会流泪,看得我心里很难受。”时隔近一年,回忆起救助搁浅印太瓶鼻海豚的场景,海南省昌江黎族自治县消防救援大队石碌消防救援站副站长罗彪依然记忆犹新。

去年47日,一头受伤的印太瓶鼻海豚搁浅在海南省昌江县棋子湾海滩。经过各方长达11个月的接力救助治疗及细心看护,今年3月,它的身体状况完全恢复,被放归大海,成为海南省首只成功救治的搁浅海豚。

事实上,近年来,全球鲸豚搁浅事件频繁发生,但由于救护难度大,成功救护的案例很少。在我国,不少人正在合力探索,为搁浅鲸豚筑起更坚实的生命防线。

 

今年215日,侏儒抹香鲸“蓝宝”搁浅于海南省三亚市一处海滩。尽管100多人次接力救治了约28小时,但它还是遗憾离世,并带走了体内一头刚成型的雄性小幼鲸。

 

今年215日,蓝丝带海洋保护协会海南省海昌生物保育中心,现场救援搁浅鲸鱼“蓝宝”。蓝丝带海洋保护协会供图

 

“蓝宝”的离世,令不少人想起2019年同样搁浅于三亚市的短肢领航鲸“丫丫”。彼时,它的命运曾牵动全城人心。中国科学院深海科学与工程研究所(以下简称中科院深海所)、蓝丝带海洋保护协会、三亚市农业农村局、蓝天救援队、三亚鲸豚救护队、爱心企业等,纷纷加入那场生死营救中。可惜,专家、医护人员连续数日的诊治,志愿者24小时浸泡在海水中看护,依然没能挽回“丫丫”的生命。

在不少案例中,搁浅鲸豚即便成功脱困,也未必能活下来。去年420日,浙江省宁波市象山县石浦镇海域搁浅的抹香鲸,历经20多个小时后回归大海。救援人员和热心群众在现场挖坑、泼水,防止鲸鱼脱水,一直坚持到涨潮。然而,4月底,一艘渔船在浙江省宁波市石浦以东海域发现了一具抹香鲸尸体,根据发现地点和鲸鱼体型等特征观察,它可能就是之前在象山县搁浅并获救的那条抹香鲸。

在国外,成功救护搁浅鲸豚的案例也很少。去年921日,230头领航鲸被发现搁浅于澳大利亚麦夸里港入口处的海滩上,其中至少一半依然活着。救援人员随后赶往这一区域施救。然而次日,当地野生动物管理部门确认,其中存活的仅有35头。无独有偶,去年107日至10日,近500头领航鲸在新西兰查塔姆群岛附近海滩因搁浅死亡。

 救护搁浅鲸豚,为何这么难?

三亚蓝丝带海洋保护协会秘书长蒲冰梅介绍,人们对鲸豚的了解较少,救助经验也相对缺乏,再加上鲸豚搁浅的原因多样化,救助人员很难迅速找到原因并“对症下药”。

蓝丝带海洋保护协会志愿者、三亚禹途救援队队长李海勤说:“在许多案例里,搁浅鲸豚自身较为糟糕的健康状况,使得救护难度很大,这也是成功案例不多的根本原因之一。”

鲸豚生活在广阔的大海中,一般不在近岸活动。大多数搁浅鲸豚是在无法下潜或自主游动的状况下,被海浪推上岸的。搁浅鲸豚大多身体虚弱,身形消瘦,体力不佳。科研人员对搁浅死亡的鲸豚尸检解剖时发现,许多动物的胃容物几乎没有鱼类、头足类、甲壳类等常见食物。也就是说,在搁浅前,它们长时间没有进食,仅靠消耗自身储存的能量物质来维系生命体征。

一些搁浅鲸豚几乎无法正常游动,例如,无法控制方向,游泳方向总是偏左或者偏右,无法向前游动。有些案例里,动物无法保持平衡姿态,躯干总是侧翻。一旦丧失正常游泳能力,动物几乎无法捕食。

此外,在救助过程中,一些热心公众由于对鲸豚基本生物学知识缺乏了解,救护方式不够科学合理,也成了压垮搁浅动物的最后一棵“稻草”。

李海勤分析,公众对鲸豚救护主要有两个误区。

一是误以为“把鲸豚直接推回海里就能救它”。事实上,搁浅鲸豚由于身体虚弱,即便被迅速推回海里,也可能因为无法正常游动或难以躲避天敌攻击,而造成二次搁浅或死亡。同时,不科学的搬动方式,如大力拖拽动物尾鳍等,极易造成动物腹部擦伤、划伤,并且可能导致动物产生应激反应。有些案例里,现场救助人员大力翻滚搁浅动物的躯干,或大力推搡动物躯体侧面,期望能够尽快将动物推向海里。但此举会导致动物身体受到砂砾、石头等频繁刮擦,造成人为的二次伤害。在翻滚时,动物胸鳍常常受到压迫,也经常导致损伤,甚至可能造成鲸豚胸鳍、尾鳍等部位发生骨折。

二是误以为“鲸豚是条鱼,应该全身泡在水里”。因此,一些公众错把鲸豚拖拽入水中。但事实上,对鲸豚来说,这种做法可能是致命的。因为鲸豚和人一样是哺乳动物,依靠肺呼吸,呼吸孔位于头顶,如果搁浅鲸豚在虚弱期不能够保持呼吸孔在水面之上,极有可能导致其呼吸孔进水,发生溺亡。

因此,未经专业人员评估,不建议公众直接将搁浅鲸豚推回大海。

 发现鲸豚搁浅后,能否及时开展科学有效的救护工作,关乎救护能否成功。“比如,我们3月放归的印太瓶鼻海豚,虽然搁浅时带有明显外伤,但由于及时转移到合适场所进行治疗,身体得以恢复健康。我们用实际行动证明了,虽然总体救护成功率很低,但很多搁浅个体依然有成功救护的可能性。”李海勤说。

  几天前,包括罗彪在内的昌江县消防救援大队30余名队员接受了“海洋鲸类知识宣传及搁浅救护培训”。培训由中科院深海所、蓝丝带海洋保护协会、三亚禹途救援队共同举办。中科院深海所科研专家欧阳明玥为队员们做鲸豚知识科普讲座,李海勤则带领大家开展鲸豚搁浅救援实操演练。演练重点包括发现鲸豚搁浅时如何判断动物生命体征及生物学信息、如何开展科学救护、如何保障人员和动物安全、如何转运动物等。

“培训让我掌握了很多专业知识。下次再遇到鲸豚搁浅的情况,我会更清楚如何处理。”罗彪说,“当然,这些知识不派上用场更好,希望鲸豚都健康地生活在海里,没有搁浅。”

作为海南岛鲸豚搁浅响应网络建设项目中的一项活动内容,这样的培训未来还将走进海岸派出所、海警支队、高校及渔业社区等,普及鲸豚救护知识,提高海南鲸豚救护能力,推动跨机构多方联动。

蒲冰梅表示,希望通过长期开展鲸豚救援行动、能力建设、演练培训、科普宣传及经验总结等,建立一个适合海南本地情况的鲸豚搁浅响应网络,使得政府主管部门、海洋公益组织、海警、消防、研究机构、海洋馆及沿海社区等都能以一种相对灵活、积极且高效的方式参与海南的鲸豚搁浅响应行动。

搁浅鲸豚救护,是一场与时间的赛跑。李海勤希望,在海南省环岛的数百公里海岸线上,均匀分散布点,设置救助站,存放帆布担架等各类救护物料,以便提高救护效率,避免再遇鲸豚搁浅时长途运送物料。

“我们一切努力的目的只有一个,就是尽可能救助每一头需要救助的鲸豚。”李海勤说,在过去十多年的鲸豚救护过程中,虽然有很多没能挽救鲸豚的遗憾,但这些鲸豚在生命的最后时刻,无一不保持着强烈的求生欲。“时至今日,我仍然惊讶于这些海洋精灵所展现的生命力,如此顽强不屈、令人动容。而我们唯一能够做的,就是尽最大可能去点亮那些搁浅动物在最后时刻所追寻的生命之光。虽然经历了无数次的失败才有可能获得一次成功,但我一直在践行自己对生命救援行动的信念:相信生命的奇迹,才有可能创造奇迹!” 

延伸阅读——

  经常在海滨活动的人,如渔民、船员、潜水员、冲浪爱好者、帆船爱好者、涉海旅游从业者等,往往是最先目击鲸豚搁浅的人群,有时游客在海滨景区也可能发现搁浅鲸豚。

 但也曾出现热心公众由于不科学的救护,导致搁浅鲸豚二次伤害、反复搁浅或救助失败的案例,令人非常遗憾。

对此,蓝丝带海洋保护协会志愿者、三亚禹途救援队队长李海勤建议,遇到搁浅的鲸豚,不要盲目推其下海,而应尽量在专业人员指导下开展科学救护。

一是快速拨打12345市民热线、110119电话等求助,观察现场情况并向接线员进行详细描述。根据不同地区的实际情况,接线员一般都会尽快联系可以应急救护响应的机构或人员,例如当地的水生野生动物主管部门、公益组织、科研机构、水生野生动物救护站等。

二是将鲸豚抬离危险区域,避免潮水反复冲击,减少外伤风险,或将它的身体扶正,避免它因呼吸孔进水而导致死亡。

三是做好搁浅鲸豚的防晒、降温和保湿工作。鲸豚皮下脂肪较厚,长年生活在海里,靠海水散热降温。一旦搁浅后暴露到空气中,失去海水的散热,体温上升,高温可能会导致其器官衰竭。同时,鲸豚表皮离开水后不久就会变得干燥甚至龟裂。所以,要用浴巾或者毛巾浸泡海水后盖在鲸豚体表,并持续浇水,保持它们的表皮湿润并降温。鲸豚是用肺呼吸空气的哺乳动物,因此,在浇水保湿时一定要避开呼吸孔,浇水时要掌握好呼吸间隔和频次,最好选择动物刚刚换气后的鼻孔闭合时浇水保湿,否则非常容易导致动物呛水、呛泥沙等不利后果。

四是挖掘水坑或制作充气水槽,引进海水,让搁浅鲸豚在水里漂浮。鲸豚体重很重,而胸腔壁非常柔软,腹腔也没有骨骼支撑。鲸豚是终生水生的动物,在生理及行为等多方面高度适应水环境。一旦搁浅,鲸豚身体巨大的重量会压迫胸腔,不仅给其呼吸和血液循环等带来极大障碍,脱离水体时间太长还会导致重要脏器受损。所以,鲸豚在海滩上等待转运或涨潮时,要先挖深坑,引入海水,像打造儿童游泳池一样,尽量让鲸豚在水中漂浮起来。

五是疏散人群,避免鲸豚产生较强的应激反应。因为鲸豚搁浅时非常惊慌,围观人群的嘈杂声音、灯光或频繁触摸等,都可能惊扰鲸豚,引发强烈的应激反应,造成鲸豚死亡。

总之,在专业救护人员到来前,应沉着冷静并量力而行,尽可能做好以上这些基础救护工作,为专业人员开展健康评估、制定救援方案或转运鲸豚等后续行动,争取更多时间。

保护海洋就是保护我们自己,欢迎加入我们的志愿者队伍 , 益起守护那片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