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儒德:海洋属于全人类


一、万物生长靠海洋

在庆祝中国航海日和世界海洋日文化活动中,在大连举办了北京和大连“全国海洋意识教育基地”少年夏令营 ,邀请海洋专家讲解海洋知识,在互动环节进行了热烈的讨论。一位小朋友提出:“海洋好大哦,它一望无边;海洋太富了,海里啥都有;大海真好玩,是孩子们的‘天堂’!但海洋是谁的呢?”小朋友提出了一个大问题,这是涉及几千年海洋历史变迁的最大、最复杂的问题,也是当今“海洋世纪”和建设海洋强国时代我们大家都应该知道的问题。

海洋,面积大,约占地球表面积的71%;也非常深,平均深度近3800米,最深的马里亚纳海沟为11034米。海洋占有地球的最大空间,说明影响人类生存和发展的不是陆地、而是海洋。

海洋,地球生命的基本支持系统。它提拱了大气中氧气的约70%、吸收了地球表面大部分二氧化碳,储备着地球上最大的淡水资源。如果失去海洋,一切生命将会停止。

海洋,全球气候的“调节器”和风雨故乡。每年由海洋蒸发的水分降落到地面10万立方千米的雨水,是地球上万物生长的生命水。海洋环境不健康,大气环流和海流变得异常,人类就无法避免各种海洋自然灾害。

海洋,人类可持续发展的物质基础。人类依靠海洋保持可持续发展,不应该损害“我们的海洋。”

所以,我们需要更新观念。现代海洋科学探索证实,在千米深渊的无氧、无光的黑暗海底,生存着各种奇异的海洋生物,呈现着一片生命绿洲。这说明,并非“万物生长靠太阳”,但人类确实离不开海洋。一个汉字“海”,由水、人、母三个组成部分,表达了海洋是生命之源,一直养育着了人类,“海洋是人类之母。”

 

二、海洋原是“大家共有物”

 

人类在生活和生产中逐渐认识海洋。古老中国的海民,在靠海吃海的实践中,自由利用海洋的“舟楫之便,鱼盐之利”,纷纷下海谋生,创造过海洋辉煌,开拓了海上丝绸之路。古希腊人走进海洋,创造了灿烂的海洋文明,成为西方文明的旗帜和摇篮。

起源于2500多年前的古罗马法及古代法学家认为:“海洋同阳光、空气一样,是大家的共有之物,供人类共同享用。”这是人类最早的海洋观,定性了海洋姓“公”,属于大家。

1609年,荷兰法学家格老秀斯出版了《海洋自由论》,强调:“海洋是不可占领的,应向所有国家开放,供他们自由使用。”“各国拥有自由航行和海外贸易的天赋权利。”格老秀斯观点强化了海洋“公有” 的真知灼见,含有海洋是人类共同财产,各国应当互相合作、和平使用海洋,奠定了现代国际法的基础。

几千年来,通过海洋贸易,中国的丝绸、瓷器和茶叶深受各国青睐,传播到达欧洲;欧洲产品运销至东方。海上丝绸之路,连通了欧亚两大洲经济带,开创了海洋经济全球化的漫长历程。

然而,国家间自由贸易引发的利益冲突频繁发生,出现了专用于杀戮和争夺海洋的军舰,开始利用武力将大家的“共有物”嬗变为国家的“私产”,海上争夺与战争时而发生。最早的波斯和希腊间打响了大规模的波斯海上战役,参战舰船达数百艘,将平静的海洋变成为血与火的战场。国家间争夺海洋从未停歇,导致国家吞并、政权更迭成为社会历史常态,影响着人类文明和历史进程。

 

三、海洋争夺延续了数千年

 

一些古代思想家、军事家因征服、杀戮而兴奋,用武力侵略获得暴利而鼓舞,纷纷著书立说,创建海权理论,相继登上历史舞台。

古希腊历史学家、军事家修昔底德最早提出:“海军是海上强国势力的来源,它们为国家取得收入,是帝国的基础。”“国家必须控制海洋通道的自由运用,并阻止他国利用海道。”这一观念由西塞罗、色诺芬等思想家归结为“谁控制了海洋,谁就控制了世界”的著名论点,刺激一些国家大力发展海军,国家间争夺、控制海洋形成世界潮流。璀璨的地中海文明将光明和财富带给人类的同时,将弱肉强食的“丛林法则”带进了海洋,一些强国开始侵略、征服和殖民,制造了海上强国此起彼落、兴衰更迭的世界战乱历史,给人类带来了深重灾难。

实施侵略扩张得到的暴利使殖民者贪婪无厌,狂妄到欲吞下整个世界,在海洋上称王称霸,自诩为海洋的统治者。有据可稽的记载,最早在10世纪,英国国王便自称为“不列颠海洋之主”。爱德华三世自封“诸海之王”,享有“海洋主权”的权利,并作为国家主权和尊严的象征,要求所有外国船只向英王的旗帜敬礼,而拒绝敬礼的船舶将受到英国军舰的炮击。

最早走向海洋的葡萄牙和西班牙两个小国,形成了称霸世界海洋的两强格局。他们巧取豪夺,大力扩张,推行殖民统治,建起了最早的殖民帝国,企图瓜分地球上整个海洋。1494年6月7日,在罗马教皇亚历山大斡旋下,签订了《托尔得西拉斯条约》(Treaty of Tordesillas),在大西洋中部、约西经46°37′处划定一条南北向的分界线,将世界海洋一分为二,将东边属葡萄牙的势力范围,西边为西班牙的扩张范围。这是世界上第一次依照国际条约由葡、西两国分割了世界海洋。由于该条约是在教皇仲裁下签订的,历史上称为“教皇子午线”。当然,事实上帆船时代谁也无力控制半个地球的海洋,“教皇子午线”只能是一段虚构的文字,开了一个历史笑话。

荷兰人随后驾驭“海上马车”驰骋大洋,排挤了英、法等国的严峻挑战,将当时的海上霸主西班牙拉下马,占据了所有海上贸易通道,争夺成为海洋新霸主。他们高唱着“阿姆斯丹人扬帆远航,利润指引我们跨海越洋,爱财之心驱使走遍世界港口”。著名油画《阿姆斯特丹女神》中,女神将手按在地球上,宣示“这个世界属于荷兰”。

19世纪末,美国海军上校马汉的《海权论》发展了“谁控制了海洋,谁就控制了世界”的古代海权思想,提出了“所有国家的兴衰,决定因素在于对海洋控制”的系统理论。它顺应19世纪末西方国家海洋扩张战略的需要,推进了西方国家利用海军征服世界的历史。

虽然“海洋控制论”和《海权论》曾对世界历史发展和美国的崛起起到了推动作用,但只是在特定时代、特定国家的历史产物,并非是海洋的“圣经”。正如英国军事家评论,“海军主义者也许是过分夸大了少数西方国家在一个十分有限的历史时期曾经有过而在以后可能不再出现的独一无二的经验”,“用简单的征服殖民地的方法夺取领土的时代已经过去了,因而海权的某些好处正从故意拔高的顶峰降了下来”。

中国外长王毅在“两会”记者会上讲:“中国人的海洋观推崇郑和,看重的是海洋合作;而有些人信奉的是马汉,热衷控制海权。”这里,郑和的“和”及马汉的“霸”,形成鲜明对比,我们应该给新时代的海权观赋予新的内涵。

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一些海洋国家因控制、称霸海洋而兴盛,又从海洋拼搏中衰败。最有代表性的国家便是英国,演绎了“向海扩张,由海退缩”的历史过程。它依靠穷兵黩武控制海洋,搜括别国巨额财富,一时支撑繁荣富国,大英帝国巅峰时期的“领土”面积达到3500万平方公里,是其本土面积的146倍。然而,这种狂热的“为扩张而扩张”的非理性行为,导致“海洋帝国陆地化”,势必把优势演变为劣势,不得不将巨额的殖民利润消耗在巩固殖民统治上,导致内外交困,无可挽回地急剧衰败,决定了他们必然退回到们远征出发地本土的宿命。

纵观世界历史,理念引领行动,方向决定出路。习近平主席指出:“数百年来列强通过战争、殖民、划分势力范围等方式争夺利益和霸权正在逐步向各国以制度规则协调关系和利益的方式演进。”在当今世界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以各国平等商讨、制度规则协调为为全球治理指明了前进方向。

 

四、回归海洋是“人类的共同财产”

 

上世纪七、八十年代,联合国制订了一部《联合国海洋法公约》,将世界海洋35%的面积归属沿海国管辖,而将65%的海洋主体定为国际海域。即将毗连海岸的一片较窄的海域划归沿海国家,而将海洋的主体保持着“公有”性质,属于全人类所有。这是世界海洋历史上第一次以和平方式、共同协商来实现的海洋大分割,从法律层次上终结了一些海洋强国推行战争来争夺、瓜分海洋的历史。

《联合国海洋法公约》革命性的贡献,将国际海底及其所有资源法定为“人类的共同继承财产”,并只有联合国组成的“国际海底管理局”代表全人类进行海底资源的勘探、开发和利益的公平分配,从法律层次上规定海洋是“共同财产”,将海洋回归到姓“公”。海洋担当着全球化的引领、示范作用。

联合国大会确定2009年世界海洋日的主题:“我们的海洋,我们的责任!”,其含义十分深远。海洋是人类的“共同财产”,当然包括内陆国家大家有份,所以是“我们的海洋”。既然海洋属于大家,保护和保全海洋便是“我们的责任”。而人类既指现在活着的人,还包括尚未出生的人。开发海洋的总目标,必须把发展与海洋环境相结合,坚持可持续发展。既要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要无损于子孙后代发展的需求,将现在和将来的需求保持一致,统筹发展。

所以,人类必须树立和遵循可持续发展理念,“爱护海洋就是爱护人类自己,保护海洋就是保护人类的未来”。“青山绿水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便是解决好人与自然关系,坚持海陆统筹、持续发展的最高境界。

作者简介:

陆儒德 原海军大连舰艇学院教授,海军服役50多年,多次参加我国重大航海活动,获全国航海终身贡献奖。退休近20年坚持宣传海洋,编写、主编海洋专著十几部,作海洋学术报告和科普讲座千余场,在报刊、网络发表文章400多篇,为知名航海专家、海洋学者和军事评论员。

保护海洋就是保护我们自己,欢迎加入我们的志愿者队伍 , 益起守护那片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