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圈里说】海洋告急,海鲜别走

潜水Diving 蓝丝带海洋保护协会 2015-08-30

海洋告急,怎么吃海鲜更环保?

对于生活在沿海的人们来说,墨鱼、鱿鱼和黄花鱼可能是餐桌上十分常见的海鲜美味。但你是否知道,经常食用这些海鲜可能会导致我们未来会无鱼可吃呢?如何既能满足口腹之欲,还能确保海洋生态环境的良性运作?

为此,WWF香港分会精心制作了一份「海鲜选购指南」,告诉我们怎么吃海鲜更环保。在分享选购清单之前,我们想先为你介绍一下全球海洋渔业现状,或许这样你能更好地理解这份指南产生的依据。

我们获取渔业资源的方式主要有两种,野外捕捞和海产养殖。除了亚洲、非洲等地之外,大部分地区的人们主要依赖捕捞来获取海鲜品。而自上世纪70年代起,由于捕捞技术的突飞猛进,全球海洋资源捕捞量大幅增长,据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FAO)的统计,截至2012年,92%的野生海产资源已遭过度捕捞。

不同的捕捞技术对生态系统的影响也不同。那些不符合可持续原则的捕鱼方法不但存在“老少通吃”的弊端,还会带来大量的意外捕获,因为人们爱吃的海鲜品种,通常喜爱与其他物种共同栖居,渔民捕捞目标鱼类时,往往意外地会把其他生物一并捕捞。这些被误捕的物种包括海绵、海星或海胆,也有可能是具商业价值的海鲜品种,如斑类、笛鲷或鲷鱼类的幼鱼;有时更连海龟、信天翁、鲨鱼和海豚等濒危物种也不幸成为意外捕捞的对象。特别是“一网打尽”式的底拖网捕捞法,对海床的破坏尤为大。除此以外,使用电力、炸药等化学物品捕鱼的做法对鱼类栖息地的破坏也非常大。

被捕捞的长尾鲨 © Brian J. Skerry / National Geographic Stock / WWF

或许你会问,采用海产养殖的方式是否可以改善这一现状呢?事实上,亚洲的鱼虾类养殖场往往是在那些具有重要保育价值的湿地滩涂区域上建造的,渔场的建造很容易严重损害当地的生态系统。一些养殖场甚至还利用野生幼鱼作为饲料,进一步加剧了海洋资源的恶化。


从1800米高处俯瞰因沿岸开发而遭破坏的珊瑚礁 © Anthony B. Rath / WWF-Canon

除了造成渔业资源的破坏外,密集式养殖还容易带来疾病和寄生虫的传播。而在一些管理不严的养殖场,还时常发生养殖物逃脱的情况。如果是外来品种,即使只有小部分逃脱,也极有可能在基因和竞争力方面取代原生品种。因此,如果缺乏适当的规范和管理,海产养殖对环境造成的破坏会比捕捞方式更为严重。

在对常见海鲜的生长速度、种群数量、捕鱼或养殖的生态影响等因素进行评估后,WWF对海鲜选购做出了建议想清楚避免三种分类。下面就奉上分类清单,供你选购海鲜时参考。

名单分享完毕,期望以后在购买海鲜之前,你会先想起这份名单,并尽量选购建议内的品种,或者购买有「可持续渔业」认证标志的海产品,支持那些能够供应环保海鲜的零售商和餐厅;同时也期望你能将这份名单分享给你的家人朋友。

海洋告急,是时候从自己开始,从现在开始,去影响身边的人,让更多的人加入,共同为海洋生命的活力再现而努力了~

© WWF-Malaysia / Eric Madeja


渔民使用风筝钓鱼 © Jürgen Freund / WWF-Canon

(以上图文均转载自潜水Diving微信公众号)

编者按:

没有买卖就没有伤害,这样一句话已经深入人心,在我们有意识的拒食鱼翅之外,海洋告急,其他的海鲜也在不经意间,跻身我们“不得不”思考与保护的行列,怎样环保的食用海鲜,引人深思。和蓝丝带一起,保护海洋。给海洋一个喘口气,休养生息的机会,帮助海洋生态环境回归良性运作,一切终将美好。

保护海洋就是保护我们自己,欢迎加入我们的志愿者队伍 , 益起守护那片海!